2017/10/31 14:17:24 From: 李积回
古有伯牙绝弦,是以《高山流水》绵绵无尽,后有昭君宫怨,是以《汉宫秋月》凄然悠悠,今有铮铮码头工人,是以《战台风》凛凛壮怀……民乐带来美妙音乐的同时,也带来意蕴丰富的传奇故事,其中古筝曲极具代表性,加上古筝弹奏动作颇具美感,世人对其尤为钟爱。我虽不会弹奏古筝,但还是有些许了解,筝曲中的悲欢喜乐,让我感悟人生百相。
古筝,这个具有2500年以上历史的乐器,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在当时的秦国一带就已广泛流传,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记述,并称其“真秦之声也”,所以,筝又叫秦筝。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中国汉代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逐渐发展成为六、七种丝竹乐器更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相和歌中,筝、笛是主奏乐器。汉代还有记录筝曲的专门书籍《筝笛录》,可以说,筝的崛起乃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飞跃发展的。
在东晋、南北朝继相和乐而起的清商乐(指在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歌,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元旦朝会、宴飨、祀神等活动)中,筝更广泛地用来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有名的吴歌《上声歌》,就是由于筝使用了“上声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莲》、《乌夜啼》等西曲也是筝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见古筝艺术是不断吸收着民间音乐的营养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到了隋代,筝在雅乐中的地位已完全确立。在唐代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着深厚传统的七弦琴音乐受到冷落。此时,弹筝名手辈出:薛琼琼、史从、李从周等,他们精妙的筝艺常为诗人们所称颂。燕乐的兴盛也给古筝艺术以更为广阔的天地,佳曲不断问世。因此,唐代堪称传统筝乐的顶峰。
随着历史的演变,宋元明清四代,古筝艺术每况愈下,唐筝的顶峰技艺逐渐流落,尤其是在繁盛的明清五百余年间,竟未见传世筝谱,此为一大憾事!甚幸,古筝的光辉不会被岁月蒙尘。如今古筝艺术的花朵,已经开遍了全国各地。流传至各地的筝乐,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与当地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几大流派,并不断诞生新的乐曲。
这一番古筝发展历史的回溯,令人心中喜忧参半,索性听几首正能量满满的筝曲以振心神。听惯了大家都熟知的古筝名曲,如《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汉宫秋月》等,我特意找了《侗族舞曲》、《春到拉萨》、《清江放排》来听。
在简洁淡雅的卓丽(Chario)房,用Metronome Technologie-KALISIA分体式CD转盘、Apogee Rosetta 200解码器、Jadis JPS8前级放大器、CHORD SPM4000立体声后级放大器和Chario Academy Serendipity音箱共同打造的Hi-Fi系统来播放古筝曲,效果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焦金海老师的《侗族舞曲》听起来更热情洋溢:开头是慢速并自由的弹奏,其后是速度稍快的颇具侗族特色的乐调;中间粗犷而热烈的快弹,生气勃勃,热闹非常,之后一个过渡,乐调慢而缠绵,恰是情人间的深情呢喃;结尾由快至慢变换,是对侗乡无尽的赞美和留恋。这展现的分明就是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画面。
承接着听《侗族舞曲》的好心情,接着听《春到拉萨》,少了几分欢脱,心胸平添许多厚重之感。在拉萨春天的美景之中,音乐开始由低音区向高音区过渡,给人一种由沉重走回光明的感觉,预示着百万农奴必将获得解放的趋势。主旋律似雅鲁藏布江的波涛层层起伏,描写藏族人民终于挣脱桎梏获得新生。《清江放排》不如《春到拉萨》那般厚重,但亦有相似之处:气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引子之后,第一段旋律抒情悠扬,可感到放排人幸福、自豪的愉悦心情;第二段曲调转向深沉伤感,似乎在诉说放排工作的不易;最后则描绘了他们不惧艰难,惊涛骇浪中闯险滩、战激流的情景。
许是因为古筝声音偏清冷悠远,却又能直击人心,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大多青睐有加,正符合了他们孤傲淡薄的性子。我非文人雅士,仅一发烧友而已,对于近代古筝曲融入的越来越多的生活元素非常赞赏。既能上达于朝堂,又能下融于市野,这才是接地气儿的、鲜活的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