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 15:28:32 From: 明哥
某日阅读了十八子报微小说《这般结局》,对猛、料两秀才在执行上级同一任务而采取不同的思维与处事方法,最后得到了令人百解这般结局,甚为感触。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也可以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当竞争演变成战争一发不可收拾时,人们回头思考如何避免战争。但是,在为避免战争而出现的军事竞争,膨大到一旦触发,足可损毁整个人类生存的地球。竞争,在大自然界无处不在,且更多的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战争。猛、料两秀才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同一个县里两个乡的乡长,竞争使他们的成绩优秀。不管表面谦逊,却时刻关注对方的动态,一心防着对方取胜一筹。猛乡长在故事中取得的成就,一线之差还是得益于竞争的推动力。
从一个县的范围看,两个乡是同在一个组织的两个基层组织。县里执行朝廷旨令是组织的目标,这目标分派到乡不用分解而合作,为在县里竞争谁优谁劣,县令鼓动各乡竞争,也即让各乡多卖力而使县的目标绩效优于其他县。适当利用竞争能提高组织绩效!
刚布置任务,猛乡长没有思考论证,基于简单的判断,断定旱地种水稻是劳民伤财,立即向县令提出异议,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作为下级组织,对任务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正如县令其必须执行朝廷的命令。猛乡长被县令责骂一顿,其本该深思,但他还是执迷不悟。带着情绪想进一步逼县令改变任务。这时候的本能驱使其要寻求合作。他带着冲动去动员料乡长。
结果料乡长受他的刺激已经干劲十足地开展工作了。审视料乡长,究竟其内心深处是基于妒忌的竞争意识驱使,还是一种习惯的工作思维方式驱动,他可是按足上级的任务要求带领团队风风火火地开展工作,但问题是他是否有分析了上级下达的这个工作任务的真正目的呢?任何工作计划的组织都围绕目标。目标分解出的各项工作都有目的性。这些目的都有质量的符合性要求。这个过程,料乡长的思维是不是我们所有人惯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不是仅为了完成任务的过程而做过程呢。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看过程不看结果。在组织行为中,将过程与结果两者分别独立理解是普遍的现象。甚至只问结果的领导者还被认为是大气有魄力;专问过程的领导者反被认为小家子气兼罗嗦。实际上偏执于某种思维都成就不了目标。成,也是偶然!不谋大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域者不足谋大局。
再分析猛乡长,促使猛乡长对目标任务再度认真思考,原本是其潜意识的竞争思想在作用,但事实上猛乡长在执行任务前,其更多的时间是放在了对目标任务的理解上。他分析目标时问了这样几个问题:
旱地种水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增加稻谷的种植面积?那么增加稻谷种植面积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粮食的增收。细分析后他深知道这个任务的背后目的并不是将旱地种上水稻,增加稻谷的种植面积那么简单,关键的目的是粮食的增收,政府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民生,如果朝廷下达旱地种水稻的任务,没有达到增收的目的,则这一切工作终是徒劳,是真正的劳民伤财。如果按上级指示执行“旱地种上水稻”这个任务,就不能实现背后隐藏着的“粮食要增收”的目的,因为将所有的旱地种上稻谷,意味失去原来种在旱地上的粮食收入,而旱地上种的稻谷将必然面临水源不足导致失收的风险,旱地水源不足这是不可逃避、并且是目前资源不可能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矛盾已很清晰地摆在了眼前。既要采取措施保住原来旱地粮食的收入,又要想办法将现有限的水资源用在旱地上并获得原有稻谷的增产。这就是猛乡长确定的战略目标,且看其是如何施展战术的:一是制定一个春种计划;二是购买平隆2号的高梁种育苗;三是调动一切资源组织水源,修筑水利设施;四是选好时机将可种水稻的旱地种上水稻,其他旱地种平隆2号高梁;五是适时向具令提出水利修建资源需求,为日后事业铺平路。在猛乡长实施战术过程中其采用了一个隐招:即栽种与水稻幼苗一致的平隆2号高梁,使其顺利通过县令检查验收,这一招的设计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如此周密的作战部署,读者应该不难理解,何以猛乡长可以晋升加薪,然而料乡长还是料乡长的结局。(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