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6 From: 张斌
在广东,一提到阳江的企业,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十八子,的确,十八子声名在外,在外人眼里看来已然是阳江的一张名片了。然而在企业掌门人李积回的心里,十八子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广东刀王”,也不只是“中国刀王”,十八子有着更大的野心就是要成为“世界刀王”。不过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李积回却率先一步成为了“世界第一音响发烧友”,他在阳江还搞了一个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今年正式对外开门迎客。做刀和玩音响之间有联系吗?玩音响究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有所图?带着对这个本土商人的好奇,前不久,我利用在阳江挂职之便采访了他。
李积回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谦和友善,憨态可掬的笑容加上有些发福的身体跟印象中的弥勒佛倒有几分神似。在他办公室里,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笑悟人生”的牌匾,办公桌后面则挂着遒劲有力的毛笔字“自成一脉,刀得天下”——很明显,一前一后的摆设前者是给自己看的,似乎在时刻提醒着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后者则是给来访者看的,蕴含着十八子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我们的谈话就在他的办公室里、在他爽朗的笑声里展开。
记:您作为发烧友的名声现在是不是已经跟十八子差不多了,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十八子的名声?
李:并不能这样说,我觉得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收集音响是我的一个爱好,因为收集越来越多所以引起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发烧友及媒体的关注,我作为发烧友的身份也就出名了。从前两年搞视听会所开始到现在搞音博会,很多发烧友只要知道我或者来到阳江参观音响收藏的就肯定会认识十八子,我想这是一个多赢的举动。所以我觉得我的音博馆像是十八子的代言人,代言人的知名度越高,十八子的知名度就越高,当然也有人是先知道十八子,知道我,再知道我的音响收藏的。现在国外很多发烧友都知道在中国的阳江有一个做刀的发烧友,我觉得这对于提升十八子的国际知名度,打造“世界刀王”有正面推动作用。
记:您从小就喜欢音乐吗?
李:我觉得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东西,它陪伴着人从生到死。人一生下来父母的呼唤就是一种音乐,到临终时各种仪式也是在音乐中完成的,所以我觉得音乐是每个人都会,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习惯。我小时候也喜欢听歌,从学校毕业之后还开过歌舞厅,但这些都不能说我对音乐特别有追求。反而是在工作之后压力特别大,一个偶然机会到广州海印听到一个音响跟我平常听的不一样,然后就从这里开始到现在,那时候是2000年左右,到现在十年了,变成超级发烧友,我觉得这十年音响音乐给我太多太多的启迪。以前看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不是有种说法是说到了一定层次的武功人士要提升自己的功力的话都要闭关修炼嘛,我发现我听音乐也有这种闭关修炼的作用在里面,因为音乐确实能够平衡人的整个身心,能够使人的思想处于一种提升的状态,所以我现在跟音乐分不开,每天都听。有时候一旦出差好几天没听的话,我办完业务就心急如焚,急着赶回去回到我生活的这样一个习惯。
记:所以您从闭关听音乐的过程中也领悟到了音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
李:有些人爱好摄影、收藏、汽车、古董、陶瓷这些东西,我觉得音乐的作用跟别的爱好不太一样。古董、陶瓷这些你只能看,比较被动的,但音乐是主动的,你一听到音乐它的旋律就会给你一种心灵的触动,启迪你思想的转动,给你带来某种潜移默化的提升。其实在古代音乐在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是最高的,你看“琴棋书画”当中“琴”排在第一位。我觉得音乐确实对人类的作用非常大,我看了很多历史书,发觉音乐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它都能融进人们的生活。比如说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四面楚歌就能够让汉打败楚霸王,抗日战争也是我们歌曲创作最辉煌的时候,和平年代我们也离不开音乐,所以我觉得音乐是伟大的。
记:您看您不但听音乐,还看了一些书和典籍,我觉得您对声音和音乐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种理论高度。
李:没有,我只是业余爱好者,并没有专门去研究,但你听了,思想会很开放,你就会想到很多东西,其中有用的我们会留下来,没用的我们也会形成一种开阔的境界。佛教的修炼为什么要上早课,要背要唱,就是要通过背诵把经文存在脑海里,形成一种韵律来修来练,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其实我觉得听音乐对人来说也有一种修炼和提升的作用。
记:刀具这个行业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行业集中度不高,在这样的行业会不会存在一个瓶颈,就是当你的销售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到了你们这种行业地位的时候,是不是再往上迈一个台阶就很困难?
李:的确如此,刀剪行业历史很悠久,门槛非常低,其实在十八子知名度还不高的时候,全国各地每个地区都有它的区域性品牌,而从古到今中国两个最知名的刀剪品牌就是王麻子和张小泉,他们通过那么多年沉淀形成的品牌到现在也不行了。十八子通过这二十多年来的沉淀,从阳江到广东到全国到世界虽然发展比较快,托起了一个有一定集中度的品牌,但是这种传统行业门槛还是很低,全国各地的产品对行业份额还是有分散作用,再上一个台阶确实有难度,我们还需要时间来沉淀。
记:市场份额的提升一方面可能来源于生产工艺的改进,一方面可能来源于营销手段的改善,您曾经把十八子多年的发展归功于“五次革命”,这应该是属于生产工艺方面的,同时您现在一方面搞刀具博物馆,一方面搞音响博物馆,其实都是一种营销手段上的改变,那您觉得十八子下一次会因为什么因素的改变带来份额上的一个大的提升?
李:我觉得还是要依靠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改变消费者的观念。比如说我们一开始把“木把刀”这样一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变成“套装刀”这样一种新产品,就是改变了消费者的观念,让十八子从一个没有知名度的企业一跃而成为全国产销量第一的刀剪企业。下一步的提升也要靠创新,但不是说我想创新就能创新,需要有沉淀,现在十八子沉淀了二十多年,有了“五次革命”,“第六次革命”在哪里?我觉得还是在材料的创新上,只有材料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刀具产品的品质。当然工艺上的改进对份额也有提升作用,比如消费者现在越来越需要一些个性化的刀具产品来装点厨房。但要真正成为“世界刀王”,还是要在材料上创新,如果能够把一种新材料灌输到全世界,让大家都认可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至于这个目标何时能实现我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因为它不是一时半时的,可能需要很漫长时间,你看我们人类用钢做刀已经沉淀了千百年,但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发展沉淀,这个目标一定会越来越接近。
记:现在十八子用的材料到底跟德国双立人有什么区别?
李:这个很多人问我,其实我很难用几句话来说明。如果打个很简单的比喻:德国双立人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我们中国的刀剪行业虽然存在千百年,但一直处于低端发展,十八子用二十几年就改变了中国刀剪行业的一个传统,但发展还是三十年都不到,十八子跟双立人的差别就是三十年跟三百年的差别。
记:他们的技术不能直接借鉴过来就用吗?
李:传统行业需要沉淀,有很多东西不能复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另外,中国的发展现在已经让全世界很多行业都有抵触情绪,刀剪行业也不例外,比如我们买它一吨材料比买它一吨成品还贵,它就是怕你在材料里发现一些东西,所以刻意对这方面进行压制,不让我们很快学到。但我相信靠压制是压制不了我们发展的,我们还是会慢慢通过各种渠道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融入我们的传统技术来提升我们自己的产品。
记:营销手段方面的创新您看重吗?
李:其实十八子在营销方式的创新方面一直都紧跟潮流,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从统购统销到进行批发市场代理商制度,后来大超市、大商场的商业模式发展起来之后我们也转向这样一种方式。再后来就是专卖店、品牌销售,我们也马上跟进。反正哪种模式先进流行,我们都会跟进,互联网我们也是阳江第一个或者刀剪行业第一个在网上进行业务洽谈的企业。还有国外市场,从人家下订单到我们通过了解人家的需求之后自主开发一些产品供人家选择,我觉得这也是营销方式的一种创新。还有我们现在鼓励民工荒中回乡创业的民工,让他们做我们的销售代表推广我们的产品、开专卖店。我们也鼓励大学生进入我们的营销体系进行创业。总之营销手段的创新可以说市场怎么变,我们就马上跟进。
记:所以十八子的名气其实是小火慢煮式积累起来的?
李:对,而且它融进了地方特色。刀与饮食有关,“民以食为天”,食以刀为先,刀文化跟饮食文化有关,所以我们特别为此开了一个饭店。还有我们阳江是一个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那么我们十八子刀具品牌也沉淀了旅游文化,通过工业旅游开放产品制造的工艺,让游客面对面了解做刀的历史和文化。既跟饮食相关,又跟旅游相关,所以十八子品牌沉淀的内涵非常丰富,来阳江的人都认识十八子。
记:在你们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不缺人才,什么人才在你们这里是比较缺的?
李:要创新一种让全世界人都认可的材料需要很多人才,但这种人才培养并不是我们一个企业就能完成的,所以在九十年代后期,我就建议政府一定要提升阳江刀剪行业的集中度,为阳江争取一个名片——中国刀剪之都,这个名片就能提升阳江整个区域品牌,这个区域品牌如果发展起来我觉得就可能合力来完成人才集聚这样一个目标,而不是单纯依靠一个企业,当然我们也需要一个龙头来带动。但是直到现在从整个行业来说,人才还是非常缺的,因为我们现在各行各业的选择实在太多了,比如计算机、互联网、股票等等,各种各样四两拨千斤的创业传奇会吸引好多人才。以前很多人愿意投身传统行业,但现在越来越少了,这个行业需要技术沉淀,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里做到一定时间,就没办法突破。现在很多年轻人就业时一发觉现实跟理想有差距,又跳楼又轻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他们就想着我要马上成功,我要马上当老板,我要马上达到我的理想,达不到我就埋怨,他们没有一种就业的沉淀,没有一种理想的沉淀、工作的沉淀,这个成就是不会马上到来的,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这个行业包括很多传统行业都会碰到的问题。
记:那您会给年轻人一些怎样的建议?
李:建议就是要学会停下来思考,学会沉淀,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回到这种懂得沉淀的思考之后,我相信就不会出现好多社会问题吧。
记:整个粤商您觉得有什么特质?
李:粤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说,因为南粤大地历史上是南蛮之地,是中原地带流放文人的地方,所以它的文化底蕴、文化沉淀还是弱于中原,所以他们都很羡慕中原商人的一种文化底蕴。我觉得我们粤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有意识来沉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但这个东西确实不是一时半时能够有的,它需要有一定时间沉淀。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粤商能够发现我们自己薄弱的地方,在这方面能够不断沉淀,我们不能说超越,但起码也能跟其他很多地方平起平坐。我觉得粤商有灵活的经济头脑,如果再有文化底蕴,我们一定会超越很多地方。
记:现在没有平起平坐吗?
李:不是没有平起平坐,八九十年代很多电影很多文艺作品把粤商那种只追求经济不追求文化作为对粤商的一个评价,当然这几年来我们广东一直加大文化大省建设,而且我们粤商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但是文化还是需要沉淀,所以我希望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我们粤商对文化这块不断投入,我们粤商会有一个超越的。
记:李总,您有没有发现今天您重复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沉淀”?
李:我们是传统行业,最讲究沉淀,沉淀就是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突破,所以我觉得沉淀是传统行业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你看现在我们有很多企业哪个行业赚钱就做哪个,都乱套了,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我觉得沉淀就是你要专注一个,要不断把专业融进自己的经营,然后才会有沉淀,有成果,有突破。这个就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条,文化也是这样,不是一时半时能够达到的,做人也需要沉淀,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忘了这一点,沉淀就是要脚踏实地,要在某一个时段里面花时间去积累。(广东电台记者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