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节
2008/1/28 From: 阳江十八子
春节,原名元旦,又称“三元”、“三朝”,俗称“过年”;,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根据《尔雅》介绍,“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春节,可谓源远流长。
春联,是春节不可缺少的内容。春联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战国时代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镇妖降鬼的“神茶”、“郁垒”的名字,悬挂于门旁,用以压邪,谓之桃符,故后以桃符作为春联的别称。明太祖朱元璋曾在除夕下旨:“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从此春联代替桃符。又因古代传说春节出来伤人的猛兽“年”惧怕红色,采用红纸写春联。伴之春联,还有贴门神,贴 “福”、挂年画、挂花灯。据传,门神年画早在尧舜时代已出现。门神往往与春联一起,立守门口,以示吉祥。民间喜爱将“福”字倒贴,取其“福到”的吉利谐音:贴“福”,最早始于姜太公封神时期,家家贴“福”以驱穷神,传承至今,贴红联,挂年画成为春节的典型节目。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传承至今城乡广为普见、、新春佳节,大街小巷花灯如织,观者如潮。都市霓虹与花灯争春,竞相辉映,人们闲庭信步,,点灯捉影,放灯赏月,指评春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花灯点缀年节,妆饰新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过年有形有依的载体,为人们营造春节文化空间,沉淀出一种共通的文化心理。
除夕,起源于先秦时期。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三鬼”,这是“除夕”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风土记》,“除夕”又叫“大年夜”。人们合家以“围炉”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以“守岁”的方式除旧岁迎新春。
年夜饭,成了春节头等重要节目。人们往往把一年的珍馐佳肴集合于春节期间,倾囊而出,色香味俱齐,营造具有地道地方特色的春节饮食文化:一种食品,连系了一个民族,连系了一个春节,连系了数十代人的过年情怀。亲人能回来的都回来了,年夜饭摆上满满一桌,香喷喷,热腾腾,举杯同贺,闽户团圆,普天同庆,成了一种民众集约观念: 春节习俗多样,地方各异,民俗瑰美,异彩纷呈。春节,位于农历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成为四季轮回的交接点,也是自然生产的一种终始轮回,春节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着社会定势,一种共通的文化。(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