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结彩闹元宵
2008/1/28 From: 阳江十八子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又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史载:西汉大臣周勃在正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迎立刘恒为帝,此后,汉文帝刘恒每逢正月十五夜里,便出宫游于,以示与民同乐,并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灯节”。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变神之日正好是正月十五日,为了纪念佛祖神变,每逢此日需要设灯会,元宵节张灯结彩由此而来;并逐步变成民间习俗。元宵节张灯结彩,放烟火,在隋唐时已盛行。隋炀帝曾送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灯会,招待各国使节。灯会上,奏乐者达两万人,表演者达三万人,观游者不计其数。唐紊宗时,每逢元宵节,宫廷用绢绸扎成二十间一百五十丈高的灯楼,悬珠挂玉,异彩纷呈:唐紊宗为了庆祝国泰民安,还下旨全国: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燃放灯火三天。到了宋朝,已发展为“五日元宵”,出现了“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元宵前后,各采松枝竹叶,结棚于通衢,昼夜悬彩,夜则燃灯,灯彩遍张,不见天日”的景象。同时,“奇术异能,歌舞百战,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明朝的灯节更为壮观,从正月初八放灯到十七日收灯,欢庆佳节长达十日之久。
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在古代诗人笔下妙趣横生,从宋代诗人辛弃疾那“东风夜入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著名词句中就可以想见当时华灯齐放、车水马龙、歌舞喧天欢乐场面。正月十五正是月明之夜,灯月交辉,最富诗意。唐伯虎有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写出了灯月共赏的情致。现在元宵节的文化娱乐项目已发展到舞龙灯、舞狮子、踏高跷、扭秧歌、玩花船、跑竹马等十几种,使节日文化生活更为热闹有趣。
我国人民还有元宵节吃元宵的食俗。元宵,也叫汤圆、汤丸,是煮熟后就汤食用的一种食品。汤圆,包含合家团圆的意思,因而,每逢元宵节,人们很喜欢煮食汤圆,以祝福全家团圆,日子美好,讨个吉利。 (司马红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