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21 From: 阳江十八子
摘自2003年9月26日 《赢周刊》专题版
■赢周刊记者:孟 晨/文
从广州驱车南行,穿过珠三角西翼的佛山、江门市,进入阳江市境后,只见刀剪工厂一家连着一家,刀剪商店频频映眼帘,琳琅满目的刀、剪、剑和引人注目的刀剪广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热烈氛围。
阳江是广东省传统手工业四大基地之一,150多年前,即清朝同治年间,“阳江刀”已为外地客商所识。后来,阳江出了个著名老刀梁季芙,“阳江刀”就更是声名远播了,阳江制刀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自此畅销海内外。到新中国成立后,“阳江刀”仍是雄风犹在,阳江的地方国营小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小刀厂之一。深厚的产业历史渊源,是“阳江刀”后来大发展的土壤。
当然,历史上的“阳江刀”与“王麻子”、“张小泉”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全国刀具行业素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之说,如今“王麻子”已申请破产,“张小泉”也不太景气,而“十八子”却不断扩张、不断跨越,凭的是什么?李回的答案是:凭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
■“刀都”孕育“刀王”
“若论品牌,声名显赫的有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若论产业积聚基地,则非阳江莫属了。”国家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秘书长林加平等一批国内刀剪业权威,在煮酒论英雄时曾作如是说。
根据记者在中国刀剪协会了解到的资料,阳江刀作为广东一宝,早在清代就因工艺精湛、锋利无比而闻名遐迩。但当时由于条件局限,阳江刀一直以小作坊(打铁铺)形式生产,产量很小,打出的产品时时供不应求。20世纪20年代,阳江的“何全利”菜刀已享负盛名,然而真正使阳江刀出名的是阳江著名老刀匠“梁季芙”研制的刀具。梁式刀具以其造型好、款式多、锋利不易生锈卷口、耐用好用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使阳江掀起一股仿制热,推动了阳江制刀业的迅猛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竞争环境,使阳江刀质量不断提高,阳江刀因此而渐拾往日“河山”,名扬四方。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些国营小刀。经过多年发展壮大,由初建时500人发展到1700多人,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小刀生产厂之一,1982年曾出产50万把小刀。1986、1988年相继获部优、国优产品,1991年销售达21亿元,是历史最高产值。
近年来阳江市刀剪工业发展很快,仅刀剪企业就有近千家,产量占全国60%以上,80%以上产品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在不久前,阳江赢得了一面价值连城的品牌——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国家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国家日用五金待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授予阳江市“中国刀剪之都”称号。
“‘十八子’正是在这样有良好制刀环境的土壤中孕育出的”。谈起阳江制刀业的历史,李回也是不无感慨,“不过土壤仅仅是土壤,能够良好地成长,还是需要很多后来的因素。阳江曾经有大大小小的刀厂数千家,但现在真正发展起来又有多少呢?”
■“打”出来的“十八子”
阳江整个一个刀的世界。
公路两边,只见刀剪工厂一家连着一家,刀剪商店频频映入眼帘,琳琅满目的刀、剪、剑和引人注目的刀剪广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热烈氛围。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十八子”能够脱颖而出,也并非易事。李回引用父亲李辉(“十八子”董事长、创始人)的话说:“‘十八子’的的确确是打出来的。”
在阳江,记者无意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阳江十八子”曾与日本著名菜刀“天秀作”在广东迎宾馆作了一场比试,由名厨用同样力度斩猪脚骨,“阳江十八子”刀刃无恙,而“天秀作”略有变形。此后,“阳江十八子”刀,据李回介绍,就是由李辉用当时新研制出来的最新钢材“七铬十七钼”合金钢,造出的国内第一把高档厨用刀具。为此,“十八子”声誉远播,在“2001年国际(广东)食品博览会”上,“十八子”与韩国(株)镇通商签订了一份金额为5000万元的销售合同。业内人士认为,这批刀具全部打上阳江十八子的品牌大批出口到韩国、加拿大等地,标志着国产刀具品牌开始扬威异域,彻底改变了过去国产刀具只出口产品,不出口品牌的尴尬状况。
而李辉——这位已年近七旬的传奇老人,现在每天仍在一心琢磨着怎样去做好这把刀,希望终有一日能制出比日本、德国最好的刀具还要出色的“世界刀子”。
“品质是‘十八子’的生命,”李回这样对记者强调:“‘做中国最好的刀’一直是父亲的梦想。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文化方面的竞争力。‘刀是有文化的’,如何加大‘十八子’的文化含量,也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品质与品牌造就十八子
惠普公司CEO奥菲丽娜曾这样说过:“人生是一个不断剔除枝叶,走向主干的过程。”从另一个层面讲,这也是一个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赢得市场的过程。如果说“企业是一系列的组合(科斯)”,那么市场就是一系列竞争关系的组合,参与其中的竞争者是不断更迭的。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依赖一成不变的竞争力而长期取胜。所以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关于企业失败的报道,都会提到其“竞争力衰退”、“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李回对记者说:“在‘十八子’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包括自身的发展战略问题,我们一直非常注重的——就是一心一意地做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考验和重新选择的机会。应该说最开始的时候,刀厂其实是不赚钱的,只能说是个小刀厂,还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只有七八个工人干活,父亲当时整个心思放在研制不锈钢菜刀的开发上,终于造出了第一把不锈钢菜刀。随着事业的发展,管理问题也提到了日程。筹办刀厂时,母亲还办有饼厂,这个厂效益还是不错的。如果当时目光短视,缺乏战略眼光的话,可能会把刀厂给停了。为什么一直坚持要把刀厂做下去。现在想想,全家人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刀厂做好,尽管很难。用父亲一句朴实的话讲,就是‘造一把好刀’,于是,也就成就了‘十八子’的今天。”最朴实的言语,却契合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是把‘十八子’当成一项事业来做的。尽管是一个家族企业,但是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这是我们当初也是没想到的,”李回对记者坦言:“‘十八子’核心竞争力就是品质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