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6 From: 阳江十八子
十八子和全国的同行一样,还在使用马氏体3Cr13Mo不锈钢,其硬度、锋利度、耐磨度等技术指标远远不及7Cr17Mo,这种材料在国际市场上已处于被淘汰的阶段。
麻袋绣花,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底子太差。李良辉风风火火跑到广州检索资料发现,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且不说至今仍没有哪家刀剪厂用地过7Cr17Mo,就连生产这种材料的厂家,也仅有一家军工厂——安微黄山市特钢厂。因研制火箭导弹需要,该厂1982年时试制过7Cr17Mo,但仅限于生产棒材和钢锭,至于适合制造刀具的薄板,我国至今还完全是个空白。
不甘束手就擒的李良辉立即和黄山市特钢厂取得联系,看对方是否能提供这种特殊钢板材。两天后,对方答复如下:开发7Cr17Mo板材,一是技术难度大,风险很高,二是前期投入大,三是即使要开发,也只选择大厂合作……
眼看着最后的一线希望也要破灭了,李良辉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风险都揽在自己的怀里,向对方提出一个无法抗拒的条件:无论成败,试制费用全部由十八子承担。为了表明十八子的决心,国内没有这种特殊钢材,李良辉亲自跑到香港,花了4万元买了一吨美国最新的特殊钢板材交给黄山特钢厂。
这样的合作伙伴,黄山特钢厂还是第一次遇到,于是答应试试。科研人员在马氏体不锈钢材质的基础上添加铬合金元素开发出4Cr17Mo板材,可用这种材料制出的刀具,刀刃偏硬,易缺口,难以成为理想的材料。经过努力,黄山特钢厂又研制出6Cr17Mo特殊钢材,结果仍不理想。从6铬到7铬,看似一步之遥,然而在分子和原子的世界里,6和7的距离,似乎比天和地的距离还要遥远。
新材料的开发陷入了一筹莫展的闷局,李良辉再次给科研人员打气:只管放手干,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十八子都在所不惜!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1997年8月,7Cr17Mo特殊钢板终于被成功开发了出来。
在电话里得到这个消息,李良辉激动得热泪盈眶,用沙哑的声音向黄山特钢厂保证:一定要用这种材料造出好刀!
新材料研制出来了,但另一个挑战却接踵而至:7Cr17Mo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复杂,导热性差,变形抗力大,刀具生产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裂纹,加工工艺和原来的3Cr17Mo完全是两回事。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援引,一切生产数据必须重新摸索。李良辉带领技术人员,苦熬了近一个月,终于摸清了这个新材料的“脾气”。为了生产7Cr17Mo刀具,李良辉亲自改进了自行设计的“自动汽动电热处理炉”,采用全新的热处理程序,并配套先进的半自动化单面磨刀机、平面立磨床、全自动抛光机等设备,以保证7Cr17Mo系列高档厨用刀具的硬度、韧性和锋利度。
1997年下半年,十八子用7Cr17Mo先后试制出10多种规格的新产品,并全部送到广州市质检站检测其综合性能。广州市质检站特意把十八子的质量指标和德国原厂生产的“双立人”和德中合资生产的“单立人”刀具作了比较:
刃口硬度:“双立人”:58HRC,“单立人”:57-58HRC,“十八子”:58-60HRC(注:HRC值越高,表明硬度越大)。此外,除金相组织略有差异外,其它指标全部一样。
试制期的十八子产品品质和德国著名品牌相比毫不逊色!试销第一天,1万多把十八子产品被抢购一空,要货的经销商再次在十八子门前排起了长队。7Cr17Mo菜刀问世后,一直在市场上畅销不衰,许多同行至今仍然“望洋兴叹”。
通过把军工材料运用到民用刀具上,十八子宣告中国旧菜刀时代的结束,给中国刀具行业带来了第四次技术革命,企业也步入了前所示有的高速发展阶段,销售额连年翻着跟头往上涨。
1998年5月1日,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菜刀中心”落户十八子。李良辉父子苦心经营10多年,“中国刀王”的大旗终于开始在全行业猎猪作响。
铁匠炼钢
2003年4月,一个消息再次让阳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十八子投资1.5亿元,要自己建钢厂炼钢了!
此举显然不合经济学逻辑,不少人质疑:难道想吃鸡蛋就一定要自己养鸡,想喝牛奶就一定要自己建一个奶牛场吗?
如此巨大的投资,对于十八子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搞不好就会让企业巨额亏损,甚至垮台。但思前想后,十八子还是走出了这步棋。根源在材料上,李积回坦陈:“我们现在的技术和工艺都比国外先进,但产品还是赶不上国外顶尖刀具企业,关键原因就是原材料不行。”
尽管在7Cr17Mo这种材料上追平了世界水平,但对手在不停进步,各种新材料正被不断尝试用到刀具制造上,7Cr17Mo也只是一种过渡,如果十八子不能在新材料的开发上与对手并驾齐驱,将肯定无法赢得明天的竞争。
因此,在7Cr17Mo后,十八子又把目光瞄准了6Cr18Mo、9Cr18Mo、“三合一复合钢”等一系列特种不锈钢材料和墨希奥纳米材料,希望能得到钢铁企业的支持。可遗憾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哪家钢铁企业专门为制刀行业开发原材料。针对这些材料的开发,十八子故技重施,又向多家钢铁企业提出合作邀请。但尽管已是我国最大的制刀企业,十八子每年的钢材需求量也不过几千吨,在钢铁企业动辄以百万吨计算的年产量面前完全是九牛一毛,对方根本不把这个小订单放在眼里,即使勉强答应合作,要价也奇高。
“这好像我国喝新鲜牛奶,而阳江又没有,只能每天都坐飞机到内蒙古去,与其这样,自己建一个奶牛场岂不是更合算?”在审视国际竞争大势和中国刀具行业的窘境后,李积回决定发动业内的第五次技术革命,动手筹建十八子精密特钢有限公司,以德国、日本为目标,自己生产比它们更先进的特种钢。
为此,十八子自2002年开始,已经从全国各地延请了几十位钢铁专家,并引进了国外核心技术和上海钢铁研究所的先进设备,李积回自豪地介绍:“钢铁厂投产后,产品不仅自用,还将供应全国各地的刀具企业,全面提高我国的刀具行业水平。到时候,十八子将实现中国几代制刀人‘炼钢、制刀、技术一体化’的梦想,跻身世界顶尖水平,打造‘天下最好的刀’。”
前不久,一家德国刀具企业慕名上门寻求合作,李积回坦诚相告:目前我们和贵国的顶尖技术还有差距,但十八子会很快赶上来。同样在前不久,李积回父子再次来到日本制刀业中心——三条市,一向视中国刀具为垃圾、只配用后就扔的日本同行指着一种新材料向李积回傲慢地说:“就是把这种材料拿给你们,你们也生产不出什么好刀来。”以往只能自叹弗如的李积回父子这次含笑不语,心里却对日本同行的自大感到可笑。
“革命”的自持力
在国人的意识里,总有一种“追求完美”的造神冲动。但凡一个成功的人或一个成功的企业,总会被大众放到一个被认为是正统、标准的“相框”里比量一番,有出入之处,都会被寄予热情却往往是拔苗助长的期望。
10年前,原设计高度为18层的巨人大厦被最终拔高到70层,企业随之轻然崩塌的过程令人触目惊心。今天,面对公众的关注,审时度热、保持自持力依然显得弥足珍贵。
十八子是家开放的企业——阳江市民营企业中带头建立党支部、工会、科协,并从外面大胆聘用书记、厂长和部门经理,使其大权在握、坐镇一方,丝毫不惧“养虎为患”;几千万元的资金,在外乡人——原山西太原的精密特钢有限公司经理贺光的笔下可以自由支配……
同时,它也是个典型的家族创业——父亲任董事长、母亲为副董事长,哥哥、弟弟、妹妹也都在公司里占据要职……在7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全是清一色直系亲属成员,一切事宜似乎都可以在家里的饭桌上敲定,外人断难置喙。
十八子越是成功,这种反差越是诱人,于是“请问你如何评价家族制”,便成了李积回经常被媒体问起的问题。言外之意,十八子何时才能告别家族制,成为一家在公众审美视野里更加完美的企业?
但爱“闹革命”的十八子,却似乎并没有马上对家族制进行革命的念头。
在家族制和十八子的发展之间,李积回有自己的方位感;2002年,中国刀剪行业总销售额80亿元,十八子只占其中的1%多一点,在阳江的1300多家刀剪企业中,这个比例也只有微不足道的2%。
“只要虚心学习,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管理和经营经验,十八子的前面还有一段很长的‘高速公路’可走,家族制还远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2002年,阳江两家小有规模的家族企业实施“现代化改造”,削足适履进行体制改革,本来发展势头不错的企业反面陷入了困境。身边的例子,让李积回更加警醒:“千万不能急于事事赶时髦”。
“十八子原来是一言堂,现在重大决策由董事会说了算。虽然董事会成员都是直系亲属,便彼此之间已经从最初的直接血缘关系发展为现在的间接企业治理关系,这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只要时机成熟,十八子会将董事会成员从直系亲属扩大到非直系亲属,之后,高层的专业人才也会加入到董事会。”
“聘请职业经理人甚至上市,实现从家族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跨越,尽管在感情上有些顾虑,却是十八子的发展趋势,但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各种环境的成熟。”
一切都将是小步慢走,十八子此次的选择逐步“改良”,而非遽然革命。
采访手记
刀业嬗变与十八子意义
十八子还算不上是一家大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足2%,不仅与当年“王麻子”和“张小泉”一度“划江而治”、各占南北方市场半壁江山的盛况相去甚远,即使在阳江,也有几家从事OEM业务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同行比它的销售额更大——前面的路还很长,“革命尚未成功”、十八子仍需努力。
但其对中国刀剪业发展的意义,却不能简单地用它的规模来衡量。
创业之初,十八子依靠技术革新经受住生死存亡的考验后,活了下来,但是不爽。事实上,此时活得不爽的不仅是十八了一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消费者消费理念和品味已经“换代”,而传统的刀具行业却拒绝“升级”,新产品比铁树开花还难得一见,远远地落在了时代的门槛之外,于是,大批的企业止步不前,几个老字号相继衰落。
此时,十八子开始的革命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困局,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几乎是单枪匹马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打开了突破口,觅得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门径。于是,锈迹斑斑的铁炉变成了自动化的流水线,昔日工人舞动铁锤挥汗如雨,今天端坐在电脑前击键如飞……
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却并非十八子革命的灵魂。中国传统的刀剪之乡至少有半打之多,但绝大多数是在“一边吃着历史的老本,一边背着历史的包袱”,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子在阳江取得成功,是近水楼台,但绝非得天独厚。浙江义乌的小五金生产也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如今却成了假冒十八子产品的最大源头,在这里,造假工厂间紧密合作,分工精细,生产规模甚至超过了十八子企业本身——造假让这些企业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但却无法产生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十八子革命的灵魂是创新。在十八子,五次革命都被笼统地称为技术革命,其实,掷开发出7Cr17Mo不锈钢菜刀、自建钢厂炼钢,其对行业技术水平的推动意义不言而喻,但连体直出刀具、多功能系列菜刀和套刀出现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它在刀剪业第一次展现出营销理念,真正把消费者的需求摆在了传统工艺的习惯之上,这在古老的刀具行业殊为不易。
菜刀本应属于厨房,但十八子为它赋予这文化内涵,以工艺品和礼品的姿态走出厨房,这是十八子对菜刀的又一次概念创新,如今,十八子刀具已经成为阳江的文化名片,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又实用的旅游纪念品而销售出的产品,已占十八子销售额的近两成。
十八子就是在一次次的创新中跑到了整个行业的前面。回头来看,一切都像捅破一层窗户纸那样简单,但太多的企业和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在面对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而步入困局时,往往是要么不知“窗户纸”在哪里,要么就是面对“窗户纸”不知该如何用力。
而这,就是我们奔赴十八子采访的核心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