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5/19 From: 阳江十八子
如果告诉你们打菜刀也要进行ISO9001国际认证,也许你会发笑,但是“十八子”的成功,靠的就是从材料到工艺都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创新,以至于“十八子”的菜刀,能够横空出世,笑傲“江湖”。
以饼养刀艰难创业
李辉1934年农历12月11日出生于粤西小城阳江。因为家穷,没读几年私塾的李辉12岁那年就在陈师傅打铁铺里当了学徒。1955年,李辉被安排进第一小刀生产合作社。
李辉不久研制出一台“电动磨刀机”。阳江第一小刀生产合作社开天辟地地告别了手工在磨刀石上开刀口的古老做法,在继土制“鼓风机”之后,第二次实现了半机械化的操作。
终于等到了80年代,李辉跟妻子商量办自己的刀厂。女人毕竟是细心的,妻子卢荣娟提出了一些问题:自己办厂,是不是要一大笔资金?自己办厂自然好,丈夫又要上公家的班,就算凑齐几个家人帮忙,可大家都不会做刀呀?
卢荣娟想出了一个办法,因为她看到李辉的妹妹开饼店做“阳江饼”生意不错,她提议又开刀厂又开饼厂,以饼养刀。
夫妇俩立即以一平方米7元钱的价格在三江村买下一块200平方米的地皮,经半个多月没日没夜的苦拼,“厂房”搭起来了,再用沥青纸压上茅草作顶,很简陋,但只花了3000多元材料费。又将茅棚厂房一分为二,北面为饼厂,南面为刀厂,卢荣娟负责饼厂,李辉负责刀厂。
1983年农历6月7日,饼厂和刀厂正式开业,没有锣鼓鞭炮,也没有谁前来庆贺,李辉夫妇就这样悄悄地、默不作声地加入了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勇敢地、也惶恐地跨出了第一个脚印的跋涉。刀厂里请来的工人加上几个亲戚才8个人,生产的产品也只有一种——碳钢菜刀。李辉还在国营小刀厂上班,他嘱咐工人们每天多开20把刀身,等他下班回来继续加班加点干完,每晚都要再干五六个钟头,加上白天在国营小刀厂上班8个小时,每天要坚持十四五个小时,而且天天如此。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李辉的刀厂每天只能生产50把菜刀,效率相当低,又由于质量不稳定,很难卖个好价钱,几乎是没得赚,还得搭上人工。好在饼厂效益不错,以饼养刀的设想基本实现。
李辉明白要改变刀厂的经营状况,唯一的办法还是得改进生产工艺。1984年下半年,经过一系列工艺改进,生产的木柄勾尾菜刀以其物美价廉、款式新颖受到批发商青睐,开始扭亏为盈。
1985年的春节临近了,刀厂的工人回家过春节去了,李辉的国营小刀厂也放假了,那天晚上,李辉一头钻进刀厂,他要集中精力向当时影响菜刀质量的难关——热处理再作宣战。开动淬火机,他开始了试验。没想到刚把一把烧红的刀片插进去,腹部突然一阵剧痛和痉挛,他昏了过去。直到天色已亮,儿子李回到刀厂找父亲,才把李辉送去了医院。
打出不锈钢菜刀
老子说福祸相倚,真是千古不灭的辩证法。住院期间,李辉跟一位同室病友闲聊,对方竟是位钢材商,专门从事进出口钢材生意。他谈到,他目前进口一种不锈钢板材,正取代传统使用的碳钢板,在民用钢材中颇受欢迎。
李辉出院后立即开始了不锈钢菜刀的开发实验,因为他知道不锈钢的各项指标都比碳钢要好很多,特别是抗锈蚀性强,外表光泽美观,若能代替碳钢制造菜刀,市场前景一定很好。但是不锈钢比碳钢含碳少,在加工工艺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热处理上,碳钢可以通过油冷、水冷进行,不锈钢却不行,李辉决定从头摸索。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墙角堆了一大堆废弃的试验品,那本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李辉的胃病又犯了,又一次住进医院。不管怎么样,李辉对刀的痴迷是不会变的,他依然日夜不停地作他的试验,到1986年的6月一个雷雨交加的子夜,一把菜刀从李辉手中甩出,“呼”地劈到一旁的木柱子上,一把光鲜锃亮的不锈钢菜刀出世了!
这把菜刀的出现,一举结束了阳江人只能打造碳钢菜刀的历史。不锈钢菜刀锋利、坚韧、轻盈、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用合金钢作连体刀柄,使之造型高档、外表美观,而且耐久实用。这可是造刀人梦寐以求的一把好刀啊!相当于这个领域里放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闻风而来的菜刀经销商,一下子挤破了李辉的门槛。负责饼厂的卢荣娟,不得不放下手里的活,连续几天守在刀厂里帮着接待纷纷前来订货的顾客。
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必须扩大生产,要扩大生产,首先必须扩大厂房,增添设备,妻子说:“办刀厂是你多年的心愿,当初办饼厂也是以饼养刀的目的,现在刀厂忙不过来,关了饼厂是有点损失,但也值。”
1986年12月28日,饼厂宣布关闭,撤去饼厂,刀厂扩大一倍,加上从饼厂留下来的2名工人,刀厂的实力是得到加强了。更值得李辉高兴的是1987年4月的一天,李辉被获准病退了。这年他53岁。事后妻子向他透露,是她去有关领导处走动走动了一下,发挥了她“公关”才能才办成的。李辉真没想到,自己要全心身投入打造一把中国一流好刀的愿望,竟是让妻子走“偏门”才得以实现。
1988年,是中国人的龙年,这一年,李辉刀厂正式注册登记成“阳江市向阳家用刀具厂”,并在阳江城东南区,买下了一块2000平方米的地皮。为了节省开支,并尽快利用场地,他们采用了一种适应逐步扩展的建造厂房的方法,即分块建设车间、每年扩建一点,分三年建成,而且是厂房打好地基和砌好四周后用沥青茅草盖顶,留待以后赚钱了再加盖永久性水泥屋顶。夏天,已建好的1000平方米厂房正式投入生产,并首次向社会招工。一次性招工60名,这在阳江城里是一件大事,甚至引起纷纷议论。李辉顾不得别人怎么议论自己,他只一心要圆打把好刀的梦想。
政策在一步步放开,阳江的私营企业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0多家,发展到200多家,刀具厂更是一家一家地冒出来。但是,李辉知道,在林林总总的“阳江刀”中,尚拿不出一个代表性的品牌。李辉暗暗的发誓要在阳江刀业中尽快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然后竞技全国,跻身刀具行业的领先地位。李辉尝到过依据科技革新设备和工艺带来产品升级的甜头,他自然比同行们更懂得只有继续依靠科技,才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到刀具行业的前列。
一代“刀王”横空出世
菜刀生产环节中有一道“迫刀”工序,主要是预防开出的刀坯在淬火热处理过程中因产生热效应而弯曲、变形,过去是依靠人工用手“拖”、“拉”,时间难以掌握,质量无法保证,且工人操作难度大、工作繁重。好几年了,李辉一直琢磨发明新迫刀机,改进这一工序。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辉苦苦摸索多年、耗费无数心血之后,于新厂开张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终于研制成功。新的迫刀机,通过机械化生产,大大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质量的稳定,为做一把好提供了技术和工艺上的保障。新迫刀机问世,为李辉的造刀事业引来了一次新的动力,预示着他的刀厂甚至我国造刀业的机械化生产又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李辉手中“磨”出来的刀,一时在行业中大放异彩,以质优物美而颇受青睐。可是李辉的刀具,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标志,这时,李辉采纳了次子李回的建议,给自己的菜刀注册“飞球牌”商标,并对产品进行了外包装,然后“盛装”走进高级百货商场、超市,蓦然给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人们甚至乐意买一把菜刀当礼品送人。
产品在质量和工艺上每进一步,销量就能上一个台阶,李辉算是尝尽了甜头的,他的心思也就更多地花在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上。他从人们开始喜欢花梨木等红木家具那里受到启发,决定选择这种优质红木作刀柄,高贵大方、坚实耐用。选用优质花梨木做刀柄后,同时诱发了他对刀体改造的构思,经反复设计和试验,找到了“刀身刀柄连形式”的制造方法,攻下了这一技术难关。一时媒体纷纷报道:“我国菜刀在制作上刀身刀柄接驳形式的传统做法,被广东阳江市向阳家用刀具厂首创的‘刀身刀柄连形式’所打破,这是中国刀具行业技术的一次革命……”这把刀后来叫作“刀锋之皇”,推出后一直在市场上风行了三年之久。
1992年秋,广州市南方厨具有限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跟李辉商谈,欲让向阳家用刀具厂代其加工生产他们的“双狮牌”菜刀。向阳厂按南方厨具公司的生产要求加工生产刀具,然后打上南方厨具公司的标志,属该厂所有权,由其统一销售。这种合作方式,对提高向阳厂自己的品牌没有直接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替别人推品牌。但是,李辉果敢地接受了这种合作。他的理由很简单,南方厨具公司作为国营厨具生产的一家老牌厂,与其合作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生产技术。果然,在南方厨具公司的协助下,向阳刀具厂成功设计出新的热处理设备——硅碳棒炉。南方厨具公司还对向阳刀具厂的“磨刀刃口”这道工序作了改造。这次合作,无疑为李辉制刀技术的进步打开了一扇窗子,扩大了视野,拓宽了思维,也为他日后广泛接受本土的和外来的制刀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李辉知道国内的制刀技术还远远赶不上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时候,他决定要走出去看看了。1993年冬,李辉随旅游团去了香港,在著名的裕华国货商店,李辉“走失”了。导游小姐发动团友分头寻找,忙活了半天终无所获。晚上返回酒店后,才见李辉提着几个沉重的大塑料袋兴冲冲地从外面走进来。原来李辉在裕华国货商店看刀,可是他看到的都是日本、德国、韩国等国的刀,国货商场却没有看到一把中国制造的刀具。李辉心里痛啊,发誓要做一把名刀。他一把把刀地进行比较、分析,逐一做了记录,泡了一个下午,最后又买了一大堆外国菜刀,提着匆匆往酒店赶。
从香港回来,李辉的目光盯在了一把日本产“天秀作”的不粘肉刀上。他也要制造不粘肉菜刀。但是怎么才能在刀刃上镀上2厘米宽的砂质层呢?这是李辉从未涉足过的技术难关。最后李辉从玻璃店师傅用一种砂喷涂玻璃的工艺上得到启发,终于攻下了这一技术难关。李辉也作出了自己的不粘肉菜刀,在中国本土的制刀行业中,这是首创,这把菜刀后来叫“切味一番”。接着李辉又引进了国外当时最流行的自动抛光机,然后推出一把比“切味一番”质地更优的产品——“中华庖丁”。至此,经反复斟酌,李辉开始给自己的产品统一打上“十八子作”的标记,并给“十八子作”注了册。
“十八子作”的新产品开始不断推出,而且推出了“十八子”套刀。“十八子作”菜刀,终于成了名刀,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美国、加拿大、法车以及东南亚,就连刀具王国日本,也有“十八子”的市场。1997年,李辉夫妇在325国道阳东县那霍段买下了两万平方米地皮,新建现代化的生产基地,还在阳江市区增设了大型“十八子”产品专卖超市。10日1日,注册成立“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撤销原阳江市向阳家用刀具厂。岁末,十八子公司开发生产出来的7铬17钼钢制刀具共10多个品种,统一称为“阳江十八子”系列高档厨用刀具,以区别原来的“十八子”系列多功能厨用菜刀的称呼。1998年5月1日,“中国菜刀中心”在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宣告正式成立。1999年4月14日,全国刀剪协会第九届年会暨全国刀剪行业信息交流会,在阳江十八子公司隆重举行。1999年12月18日,经德国RWTüV认证中心派员全面验收审定,十八子公司全面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2000年12月,“阳江十八子”获“广东省著名商标”。
2002年6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刀剪博览会上在阳江中国刀具城举行,中国日用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公布由全国刀剪行业专家委员会和该中心共同评出的刀剪行业推荐“信得过”产品名单,“阳江十八子”牌菜刀和杭州“张小泉”牌剪刀、北京“王麻子”牌剪刀等十二个产品获得殊荣。
说李辉终于坐到了中国菜刀王的交椅上,相信没有谁会提出异议。
摘自 时代邮刊 总第35期 第2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