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3/27 From: 阳江十八子
摘自2003年9月26日 《赢周刊》专题版
在“王麻子”走向衰落之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阳江“十八子”迅速崛起,很快成为中国刀剪业的新霸主。但是,“十八子”缺乏“王麻子”品牌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这是雄厚资金、先进技术无法替代的。
面对历史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灵、债务缠身等难题,2000年,白锡乾就构想了一条出路:开发“王麻子”品牌这个无形资产,与在不锈钢领域工艺领先的新秀阳江“十八子”合作。
白锡乾的设想是邀请十八子到北京建厂,王麻子出商标,出厂房,出少量资金,十八子出工艺、出管理,双方组建股份公司。“二子”携手闯天下,王麻子用文化提升“十八子”,“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在国际上打“中国制造”牌。
作为我国刀剪行业的南北、新老两大品牌,两者有意联合,相互取长补短,用文化提升“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双方经历了半年多的浓情与淡意,最终十八子还是放弃了这个看似美好的“珠联璧合”。
今年1月,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八子”创始人李辉专程到北京就合作事宜进行考察。令他感到诧异的是,由于“王麻子”工厂地处北京郊区昌平,这里是上午10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据了解,当时“王麻子”方面表示过,合作后作息时间可作出新的调整。但是“十八子”认为,这折射出来的是观念问题,而观念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于是提出了生产基地放在阳江的要求。而“王麻子”则坚持以北京作生产基地更有利于合作发展。这可能是十八子最后没有选择与其合作的根本原因。于是,一度热烈非凡的商谈偃旗息鼓。尽管这步“合作”棋并未最后落子,但业内人士分析,在国际化浪潮中,合作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白锡乾的观点却是,经过半年多的互相考察、协商,双方谈得比较顺利,但到2002年6月再次谈判时,“十八子”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先组建联合销售公司,由“十八子”按照自己的工艺标准生产,打“王麻子”牌子。白锡乾到现在还是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十八子”的产品不能代表“王麻子”,“王麻子”必须有其高标品牌的独立性。这样下去市场迟早会被搞乱,会毁了王麻子这个牌子。王麻子与十八子的合作因此不了了之。
看看如此严酷的现实,你就会明白冯骥才在《神鞭》中说的那句话: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再好,该扔掉的时候就得扔掉。什么样的新玩意儿,我们都能玩转。
惟有如此,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长青树。
也许“王麻子刀剪”会想,客户们来买我们的刀剪,是冲着我们的“中华老字号”来的,除一个“老”字,我们还有什么?什么都可以丢掉,惟独一个“老”字不能丢掉。其实大错特错。
在中国的大地上流淌了几万年的长江、黄河,河里的水天天都在流,天天都是新的。对于“老字号”来说,“老字号”的好东西不能丢,可眼睛必须紧紧盯着科学技术的每一点进步,吸收每一点可能用来改造老技术的好东西。连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板年画都在变,都在尝试接纳最先进的胶版印刷。该改的就要改。
诞生于清朝嘉靖年间的,存活了350多年的不倒翁,倒了。